提起有毒的动物,很多人都会避而远之,以“毒”为防御措施可以帮助动物逃离许多掠食者的追捕,但并非所有带“毒”的动物都可以幸免于难。有些掠食者可以吃掉这些具有毒性的动物,同时也能让自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甚至它们还喜爱这些“毒物”的味道。那么这些猎食者是如何以“毒物”为食的呢?
百毒不侵,为什么有些动物能够以"毒物"为食?
其实很多蛇类对毒素的天生抵抗力。例如,一种热带蛇类可以吃掉有毒箭蛙同时自身不受伤害。只有毒性较强的蛙类体内的大量毒素才会对这种蛇造成影响。
一只大蟾蜍可以顺利吃掉一只能分泌有毒滴液的千足虫。与此类似,欧洲刺猬能够吃下有毒的蟾蜍而又不受后者皮肤腺体内毒素的影响,这种刺猬甚至会大嚼蟾蜍有毒的皮肤,然后将毒液遍布其长满刺的身体。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哺乳动物猫鼬也喜吃毒蛇和蟾蜍。
这些动物都是体内具有分解毒性因子的“天生抗毒动物”。
除此之外,那些不具备天生优势的动物如果想尝尝“毒物”的滋味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就是去除掉有毒的部位。
一些掠食者可以通过去除猎物身上的化学毒素以达到躲避的目的。有些鸟类(如蓝鹣鸟)会在进食钝蝗之前摘掉它的头和消化道,去除这些部位后再食用就安全了。
在美国西南的部分地区以及中、南美洲地区生活着一种动物,名叫长鼻浣熊。这种动物用前爪将有毒的千足虫在地上翻滚。千足虫会分泌化学元素,但是这些化学物质都会在翻滚中被蹭掉。然后,长鼻浣熊就会大嚼它的美食了。还有一种哺乳动物—非洲西部的小金熊猴—会擦掉毛虫身上讨厌的毛刺再来享受美食。
还有些鸟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北方伯劳鸟会将帝王蝶刺向荆棘或树枝上,让它们腐烂数日。这样,这些猎物的毒性就会分解,然后伯劳鸟就可以把它们吃掉了。
吃毒蜂的动物
大黄蜂具备一定的毒性且经常会成百上千的进行群体攻击,然而熊、蜜獾、臭鼬等哺乳动物并不惧怕这些,它们会袭击大黄蜂的巢穴,冒着被蜇的危险掘开蜂巢,夺食幼蜂和储存的食物。
一些鸟类也以蜂类为食,它们会先小心地取下螯针或毒液。生活在欧洲、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的食蜂鸟会用它们长长的鸟喙在半空中捕捉蜜蜂,捉到后它们会在树枝上揉搓并且猛击猎物,直到毒液和螯针被挤干净为止。然后食蜂鸟就可以安全地美餐一顿了。南美洲一种叫翠鸰的鸟也用这种方法。北美地区的灰伯劳也能吃一些带有毒素的蜜蜂。它会把猎物放在树枝上摩擦,或者放在荆棘上挤压,然后用喙将螯针拽出再享用美食。
毒物终结者
其实说到“毒物”,还是离不开毒蛇、蝎子这类的“五毒”。而非洲和亚洲地区有一种名为犀鸟的长嘴鸟专吃毒蛇、蝎子和千足虫。犀鸟用其喙部尖端抓住猎物,然后从一头到另一头挤压猎物。挤压完成时,所有的毒液腺体都已经被压碎,而且螯针也已被破坏。
狒狒和其他非洲猴类也会捕食蝎子。它们会弄掉蝎子的尾部,然后吃掉余下的身体。一种叫做海岛猫鼬的非洲哺乳动物会教它们的幼崽如何咬掉蝎子的尾刺。
非洲的长腿蛇鹫在对付毒蛇的时候就更来得简单粗暴了,它会在蛇的身上连踢带跺数脚将毒蛇杀死。毒蛇毫无还手之力,可是说是毒蛇切切实实的终结者了。不过说到喜爱吃毒蛇的物种,一定离不开“獴”。獴算是较出名的一种毒王终结者了,甚至唯爱吃毒蛇。
结语
不过毕竟大自然的动物都各自的克星,这些能吃毒物的动物并不就是绝对安全的存在,它们也会被其他的动物吃掉,甚至不小心也会出现被毒死的现象。
【上一个】 宿舍变成“鼠舍”,怎么办? | 【下一个】 国内外通用——养殖场灭鼠较有效的方法 |